郑成功,闽南无人不知,妇孺皆晓的民族英雄,就诞生在风雨飘摇的十七世纪二十年代。1624年8月26日,在日本国的平户海滨的一块巨石边,一个婴儿嘹亮的哭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郑成功降生在日本长崎县松浦郡,父亲郑芝龙,海商兼海盗,母亲田川松子,是平户藩士田川家族的长女。作为中日合作的混合儿,郑成功的身上流淌着的毕竟是不凡的血液,所以1661年4月,作为南明王朝大将,延平郡王亲率大军二万五,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如风暴席卷,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强占的祖国宝岛台湾。
从郑成功的个人心理来讲,正如我们参观的开台圣王庙柱上康熙皇帝的挽联题词:“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郑成功抗清复明,痴志孤忠,本不值一谈。但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他驱逐荷夷,光复我中华民族土地,乃气壮山河的热血男儿。所以,当我们伫立在郑成功戎装肃穆的古铜塑像前,仍不免心潮汹涌,情不自禁。
下午,文学采风的足迹来到了南安官桥的漳州寮村,参观了蔡浅古民居,这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古民居建筑群的缔造者叫蔡浅,名资深,字永明,号安亭,1839年(清道光二十年)出生于晋江四都鳌乡西溪寮,10岁那年过继给南安官桥漳州寮的蔡树清为子,1854年刚满16岁的蔡浅远度重洋到菲律宾“赚吃”,在异国他乡,蔡浅不仅勤劳吃苦而且精明能干,迅速积攒了丰厚的家财,发财不忘家乡情,他和他的族人,历时52年之久(到1907年)在家乡修建了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13幢汉式民居大厝,2座宗祠及读书轩,梳妆阁,藏经堂包括其他附属建筑,整个建筑群东西宽近200米,南北进深100余米,大小房间近400间,方圆占地达20多亩,青石雕凿,红木窗棂,粉墙碧瓦,巍峨大观。
然而,百年风雨剥蚀,正所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当年的感叹也是我们此时心中的感叹!
中午,我们在附近的乡村餐馆品尝了颇有晋南风味特色的农家菜,浓酱亮色的三层卤肉,Q韧弹牙的薯粉芋圆,吃得颊齿留香,余味绕梁。告别了采风,虽然没有李谷一的《难忘今宵》一曲高歌,但是我们心中还是装满了许多眷恋的情愫……哦,难忘的文学采风……哦,难忘的晋南田园风光,哦,难忘那石井的海风,漳州寮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