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资讯> 校园动态 > 内容详情

反诈防欺除隐患 守护校园安全关

来源:  人气指数: 次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4日

反诈防欺除隐患

守护校园安全关

安全无小事,事事需上心。为确保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培养他们树立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普及防欺凌和反诈知识,加强科学教育,共同营造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氛围,请广大家长朋友们与我们一起做好孩子的防欺凌、反诈骗宣教工作,发挥家校合力,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反电诈篇

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是/陷/阱

全民反诈骗季

不轻信不转账

你下载国家反诈app了吗?

该系统可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受害用户!如果收到来自12381的短信,请保持高度警惕!

反诈骗“四不要”

1、不轻信。遇事冷静,不要被蝇头小利所诱惑,多思考、多商量,不轻信陌生人。孩子们如果遇到陌生人帮忙,切记成人是不会找小朋友帮忙的,不要相信他们。

2、不泄密。不透露个人身份信息、支付密码、验证密码、金融信息严保管。

3、不汇款。陌生人提到转款、汇款必须核实。

4、不刷单。不参与任何与“刷单”相关的事情。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

反诈骗“五警惕”

1、即使遇到能够说出自己姓名、伫址等个人相关信息的电话、短信也不要轻信,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核实。

2、若有冒充公检法进行调查、冒充亲朋好友进行转账、冒充商家客服进行退款,此类电话基本为诈骗。

3、陌生短信、邮件、社交工具中发来的链接、二维码等不要轻易点击,陌生应用不要随便安装。

4、手机上要安装安全软件,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并认证绑定手机,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诈骗短信,木马程序,96110是全国统一的预警劝阻咨询电话。96110来电一定要接!

5、不轻易将个人信息留在不熟悉或不正规的机构、网站中,网银账号、普通社交账号密码要区分,密码定期修改,谨防信息泄露。

2防欺凌篇

问:你真的了解学生欺凌吗?

或许你会有种“错觉” ,学生欺凌只是经常出现在影视作品和媒体报道,而现实生活、自己孩子身边从没出现   过这些学生欺凌事件。

作为家长 ,我们无需在意这些“遥不 可及”的事情 ,这是真的吗?

学生欺凌的定义

学生欺凌 ,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 ,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 ,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三项

欺凌的形式

1、肢体欺凌:主要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 ,包括殴打、推挤、 吐口水等。

2、言语欺凌 :主要通过口头言语直接攻击被欺凌者 ,如取侮辱性绰号、 辱骂、讥讽、 嘲弄、恐吓等。

3、社交欺凌: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 ,使被欺凌者被排挤 在团体之外。这一类型的欺凌多伴随着言语欺凌(如散布谣言、说坏话 等) 的实施。

4、财物欺凌 :欺凌者通过损毁被欺凌者的文具、衣服等物品达到 凌辱对方的目的 ,或者是欺凌者通过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达到 获得优越感的目的。

5、网络欺凌 :通过QQ、微信、 电子邮件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 害被欺凌者的言论、 图片或视频等 ,使被欺凌者再次、重复地 在更大范围被围观 ,从而对其造成更深的精神痛苦。

学生欺凌事件对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均有严重危害

被欺凌者

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和生理、行为不良反应。

• 紧张、焦虑、难过、害怕等不良情绪反应;

• 出现头痛、 肚子痛、尿床、抽搐、失眠、做噩梦、口吃等不良生理反 应;

• 出现少言寡语、逃学、自伤、自残等不良行为反应;

• 严重者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

欺凌者

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破坏性等不良人格和暴力倾向,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 产生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 ,增大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孩子被欺凌?

1、主动关注和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

●定期和学校及老师沟通 ,寻求资源。

●关注学校所发放的资料,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

●做家长志愿者或者加入家长团体 ,分享信息。

2、 学会倾听 ,让孩子愿意讲述学校生活

● 每天和孩子聊天 ,充分表达支持。

● 除非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 ,否则不主动提“成绩”的话题。

● 和孩子一起探索学校中可以求助的资源(老师, 同伴和其他教职员工)。

3、鼓励孩子扩大交往和结交朋友

● 教授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 ,尤其是建立及维持友谊、冲突解决的技能。

●  为孩子创设交友的机会和时间。

4、监控孩子的社交情况

● 了解孩子的社交网络。

● 保持孩子合理的社交边界和合乎规则的社交行为。

● 识别同伴的不良行为并学会说“不”。

有关欺凌的知识和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学会识别什么是欺凌

•  如何区别是开玩笑还是欺凌。

•  如何区别是起外号还是骂人。

•  被欺凌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

2、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被他人欺凌

•  表现得勇敢而自信。

•  尽可能地远离欺凌者。

•  不单独行动。

3、让孩子学会安全有效地应对欺凌

•  不要表现出愤怒和不安。

•  用坚定自信的语气警告欺凌者。

•  感觉有危险时赶快离开。

•  告诉你信任的成年人。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  中文域名: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公益 闽ICP备14018557号-1

学校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泰新街6号 电话:0595-22452850 224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