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
接纳孩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家庭幸福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特推出“家庭教育课堂”,通过普及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心理健康知识,以及个案分析、专家答疑等内容,为广大家庭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帮助大家做好心理调适,促进亲子关系和谐,一起成为孩子成长的心灵守护者。
一、看见时代浪潮下的成长困境
孩子偷偷在社交平台发 “没人懂我” 的动态,月考成绩条上起起伏伏的排名,孩子关起门说 “别管我” 的瞬间,你是否在心里呐喊:“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沟通?” 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今天,初中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成长挑战,而家长的焦虑也在不断加剧。其实,化解亲子矛盾的关键,就藏在 “接纳” 二字中。
当算法推荐不断向孩子推送 “躺平”“摆烂” 的内容,当社交平台的点赞量成为青少年的情感晴雨表,他们的价值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此同时,中考分流的压力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孩子在学业与自我探索之间艰难平衡。数据显示,超 60% 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而家长的过度期待,往往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接纳,从理解青春期的“生理革命” 开始
心怀一份温暖
13-15 岁的孩子,大脑中的杏仁核(情绪中枢)发育迅速,而前额叶(理性控制区)尚未成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突然情绪爆发,又在事后后悔不已。他们并非故意顶撞,而是生理机制让他们难以控制情绪。就像孩子在模拟考失利后摔门而出,不是不懂父母的苦心,而是汹涌的情绪让理性暂时 “下线”。此时,比起说教,一个拥抱、一句 “我知道你很难过”,更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三、接纳不是纵容,而是智慧的包容
1、允许 “不完美” 存在
成绩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试着将目光从分数转向成长:今天孩子主动整理了书桌,运动会上为同学加油呐喊,这些都是值得点赞的闪光点。就像一位家长发现孩子数学成绩平平,却在编程比赛中崭露头角,从此不再执着于分数,而是支持孩子发展特长,亲子关系也因此缓和。
2、用 “翻译器” 解码青春密语
当孩子说 “烦死了”,翻译过来是 “我需要空间冷静一下”;当他们反复听同一首歌,可能是在借歌词表达难以言说的情绪。与其追问 “怎么了”,不如默默递上一杯热牛奶,用行动传递 “我在你身边” 的信号。
3、建立 “家庭情绪急救站”
每周固定一个 “无批评时间”,全家围坐分享本周的开心事与烦心事。当孩子主动倾诉时,家长先别急着给建议,而是重复孩子的感受:“听起来你很委屈,换做是我也会生气。” 这种共情式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教育不是雕刻完美的模具,而是守护生命的成长。当我们放下 “完美父母” 的执念,用接纳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跌倒,或许就能在青春期的风暴中,与孩子携手找到温暖的避风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