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秋研学悟真知
永春之行润成长
初二学子一日研学记
金风送爽,桂子飘香,秋日的阳光褪去了盛夏的燥热,化作温柔的笔触,勾勒出户外研学的绝佳时节。10月31日,我校初二年级全体学子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自然的向往,奔赴泉州永春,开启了一场融红色信仰、自然野趣与非遗匠心于一体的研学之旅。




追英魂・植情怀
在红色记忆中铸魂
研学首站,我们走进林俊德事迹展,推开了一扇通往峥嵘岁月的大门。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着院士扎根戈壁的身影,讲解员的声音温柔却有力,将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数十载、临终前仍伏案工作的事迹娓娓道来。
学子们驻足凝视,眼中满是崇敬,那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悄然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爱国报国的种子,让家国情怀在心底深深扎根。
赏秋景・享欢聚
在自然怀抱中畅怀
告别红色展馆,我们循着秋光来到石鼓十里丰景。这里草木葳蕤,清风拂过,带着草木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蓝天如洗,白云悠悠,勾勒出一幅诗意的秋日画卷。




在教官的引导下,学子们分组铺开野餐垫,一起分享着零食,畅谈着上午的见闻。
亲劳作・传匠心
在实践体验中悟道
1.砍蔗田间:品劳动苦乐
走进石鼓的甘蔗田,翠绿的蔗叶在风中摇曳,饱满的蔗茎挺拔而立。
学子们涌入甘蔗地,体验拔甘蔗,砍甘蔗的乐趣。此刻,他们不仅尝到了甘蔗的甘甜,更体悟到了劳动带来的独特快乐。
2.漆篮工坊:承非遗匠心
在漆篮工坊里,非遗的魅力正悄然绽放。学子们在解说老师的指导下,拿起画笔,在漆篮胚体上尝试创作。虽初次接触,笔触略显生涩,图案也带着几分稚气,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一笔一画认真勾勒。
指尖与画笔的触碰,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初步探索,更是一次与非遗文化的深度对话。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匠人 “慢工出细活” 的耐心,也让非遗传承的种子在心中悄然萌芽。
悟成长・向未来
让研学收获照亮前路
当夕阳为永春的山水镀上金边,这场充实的研学之旅也落下帷幕。
此次研学,是一次跳出课本藩篱的实践探索,更是一场浸润心灵的成长修行。我们期望学子们在行走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劳作中体悟生活真谛,在匠心传承中厚植文化自信,真正践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育人理念,让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