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至31日,泉州市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基地校工作研讨活动在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初中地理教学”,汇集了三所基地校的地理教师代表及县区教研员等20余人,共同探索AI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活动由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叶胜日老师主持。

AI重构课堂,展现教学新范式
活动中,三节示范课充分展现了AI赋能地理教学的创新实践。
泉州市明新华侨中学程金莲老师在《探蓝色宝库,续海丝华章》一课中采用“历史回响 - 现状诊断 - 未来蓝图” 三部曲结构,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知识体系构建。本节课程老师以“数字人导游”贯穿课堂,通过AI生成宋元泉州港盛景、模拟赤潮生态危机、共创“蓝色愿景图”,实现历史与未来的虚实融合。学生化身“海洋侦探”与“规划师”,在AI辅助下开展盐场气候分析、渔场可持续规划等任务,生动诠释了“AI作为认知伙伴”的教学新范式。

晋江市松熹中学张婷婷老师创新采用“地图 + 案例 + 视频” 多元融合的教学思路,先借 “中国疆域图”“大黄鱼分布图” 等让学生明晰资源类型与分布,再通过渔场形成、养殖捕捞数据变化等案例分析,结合海运及绿色能源视频,贯穿 “开发与保护并重”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 “知识探究 — 能力提升 — 素养培育” 的整体框架,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等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惠安县嘉惠中学张民老师以泉州市舶司为线索,让学生扮演市舶司官员,在模拟贸易管理场景中让学生认识世界大洲大洋,既融合地方历史特色,又借角色扮演与AI 赋能,创新地理学习形式,同时加入世界大洲大洋简图绘画环节,助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深度研讨,共话AI与教学融合
评课环节由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地理教研员陈少炳老师主持。与会教师聚焦“AI赋能”,围绕AI情境的靶向性、技术应用与课标要求的契合度、人机协同下的学生参与深度、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等维度展开深度研讨,为AI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精准而宝贵的优化建议。

专家引领,智启教学新篇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叶胜日老师作《智启地理新课堂:AI与“大洲和大洋”的协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展示并讲解AI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融合,为地理课堂转型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结语
本次泉州市初中地理基地校活动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观摩”为核心,通过课堂展示、深度研讨与专家引领,全面展现了AI技术在提升教学实效、培育学生素养、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为地理教学创新提供了区域范本,更为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未来,泉州市初中地理教学将继续深化智慧课堂探索,让技术真正为教学赋能、为成长助力。
